《我的渡口》由我国著名导演石伟拍摄,在第14届平壤国际电影节一举斩获“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和“最佳音乐”三项大奖,并成功入围第37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蒙特利尔电影节创立于1977年,与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齐名,是国际电影联合会认证的五大国际电影节之一)主竞赛单元,改写了鄂产电影进入国际市场的“零记录”。
《我的渡口》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太多的场景,没有震撼的情节,没有令人纠结的恩怨情仇,却演出了一个小山村里小渡口上的小人物坚守了100多年的善良与信义。影片根据湖北省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渡口老艄公万其珍一家三代,靠着一条木船为大沙河村民义务摆渡,120年来“不收一文钱”的真实事件改编。
影片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主要讲述了田家第三代摆渡人老田日常的生活状态、对诺言的坚持以及老田的儿子田传杰对于义务摆渡由排斥到接纳的心里转变历程。如此简单的剧情如何能杀入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显然不是,在石伟的执导下,它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极具美感的诗化艺术片,将鄂西的秀美山水、风土人情、摆渡人的日常生活以最原生态的方式展现给观众。本文将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剖析这部“鄂西最佳电影”的独特魅力所在。
01 什么是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的作者陆邵阳教授认为:
视听语言,又称影像语言,是以人类的形象思维为基础的视觉与听觉的综合运用,用以表达思想、传递情感、完成叙事的创造性的语言体系。视听语言主要包括两部分: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
每位导演对视听语言的运用都独具个人思维,石伟在《我的渡口》当中更是将视听语言应用到了极致。从视觉上来看,整部影片以绿色,塑造出了诗意般的影像空间;多种镜头的使用,不仅让观众一览鄂西农村的田园美景,也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从听觉上来看,场景音乐和自然音效的组合使用,恰到好处的烘托了影片的主题。
02 《我的渡口》视觉语言特色分析
1 镜头语言:多种镜头混合使用,为影片增添了细腻、真实的质感
① 空镜头:画面上没有人物而只有景或物的镜头,空镜头也叫景物镜头。空镜头的内容不“空”,它是影视介绍环境、叙述事件、刻划人物、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很多电影都将空镜头用在影片的开头,用来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我的渡口》也不例外,但与众不同的是,石伟导演在影片开头设置的空镜头足足有10分钟。
在这10分钟里虽然没有一句对白,却将老田作为摆渡人的生活状态、工作方式以及鄂西农村的秀美风景以最原生态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超长空镜头的设置,让《我的渡口》一开始就与众不同,空镜头让影片极具真实感的同时还饱含了诗化的意境,让观众大呼过瘾。
② 仰摄镜头:仰摄镜头就是摄影机由下往上、从低向高的角度拍摄,在感情色彩上往往有舒展、开阔、崇高、敬仰的感觉。影片中的两次仰摄镜头的使用分别达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
- 第一处出现在故事开篇,摆渡人老田在小屋中修理船桨,然后老田走出房间向远处眺望,镜头随即拉远、旋转、上扬,画面由老田身上转到清澈碧绿的河流,再移至青山翠谷之中。随着镜头的移动,观众将大沙河周边的秀美风景尽收眼底,加上山谷中缭绕的云雾,画面犹如一幅山水泼墨画美得让人心醉。
- 另一处则出现在在田传杰给母亲上坟的桥段,他倾诉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不亲的不理解,说道伤心之处田传杰放声大哭。此时镜头由田传杰满含热泪的脸庞上移至云湖缭绕的大山,导演在有限的画面之中寄托了无穷之意,给观众留下了极大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③俯摄镜头:俯摄就是摄影机从高往低、由上往下的角度拍摄,俯镜头在感情色彩上,使人有阴郁、渺小、孤独的感觉。
影片最后,田传杰坐在行驶的车里,手机里播放着临行前父亲说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我只会对河水说话,话都在河里了。”田传杰因挂念父亲,情不自禁地向山下望去,镜头随着他的目光转向了山下的渡口。
此时,最完整的大沙河渡口全景呈现在观众眼前:一所小房、一条小船、两只红灯笼,一个孤独的老人静静的端坐在岸边。老人在守护着他的渡口、守护着对岸的村民、守护着田家百年的诺言。
2 色彩语言:以绿色为主搭配少许红色点缀,让自然美景和人类情感浑然一体
在电影中, 色彩是确定整部影片情感基调和影像风格的关键因素, 色彩元素的不断交织,将绝美的精装回本缓缓展开,诉说着电影的内涵与人物的情感。
世界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说:“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我相信不同色彩的意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色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我们不难发现,在影片中绿色是绝对的“主角”,泼墨似的每一帧都像是一幅山水画,带给观众极佳的视觉享受的同时又突出影片主题,增强和丰富了作品的感染力。
《我的渡口》作为一部艺术片,力求将摆渡人老田的生活状态和鄂西农村的秀美风景最原生态的方式呈现给观众,那么绿色就是最好的色彩语言。在中国文化中绿色有着生命的含义,可代表自然、生态、环保,这正是鄂西农村风景的真实写照。
另外,在性格色彩中,绿色代表待人友善、善于倾听、包容忍让的性格,而摆渡人老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 待人友善:为了让村民渡河方便,他将家搬到了渡口边,宁可自己孤独也不希望村民渡河久等;对于行动困难或运送货物的村民,老田会主动搀扶并目送他们走远;虽然自己生活艰苦,但村民结婚他还会送上红包表达心意。
- 善于倾听:渡河的村民总是喜欢和老田说话,而老田一心只想把船渡好,把村民平安送到彼岸,大多数时候他只是聆听笑而不语。
- 包容忍让:对于大雨天老覃夫妇明明可以一次渡船却偏要分两次,甚至有一次老覃还无理地将老田打伤。而老田却不从计较,当老覃深夜遇到危险时他仍然会不顾危险出手相救。
影片中大量绿色的运用能够让观众沉下浮躁的心,隔离城市的喧嚣,来到风景如画的大沙河,细细品味轻舟上的故事。
影片中除了绿色,唯一的亮色就是红色,四处出现有着四种种不同的含义。
- 第一处是渡口旁的红灯笼,这是夜间摆渡的指示灯,夜间灯笼亮起说明老田仍在工作。在漆黑的夜晚,两盏火红的灯笼是村民的希望也是老田坚守服务村民的决心。
- 第二处是田传杰的红色T恤,代表了年轻人的朝气、活力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 第三处是富才结婚时的红色饰品和新娘的大红礼服,代表了村里喜庆、祥和的生活氛围。
- 第四处出现在影片即将结束时,电视上囍字的红色背景,代表了父子矛盾的和解,也暗示了父子二人即将过上幸福的生活。
03《 我的渡口》听觉语言特色分析
自从有声电影诞生以来,声音变成为了电影中不可获取的语言因素。声音健全了影视艺术的语言构成,它直接诉诸观众的听觉,可以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让观众更透彻地了解角色的内心,甚至可以推动剧情的演进和发展。接下来,我将从言语、音乐、音响3个方面分析听觉语言在《我的渡口》中的应用。
1 人物语言:通过独白表达情感,体现了东方人的含蓄、委婉
言语指口头发出的话语,在电影中的人物语言包括:对白、独白、旁白和画外音四种表现形式。在《我的渡口》中人物语言的设置上只采用了对白和独白两种方式,形式简单却耐人寻味。影片中对于情感的表达并不是通过直接的对白,而是借助向第三方倾诉的独白方式,这也体现了一种东方意趣。
- 第一段独白是田传杰在母亲坟前的倾述,表露了对目前的思念、父子间的隔阂、对义渡的抗拒以及老田过往的生活状态。“……虽然咱家门前就是河,可爹就是在河边等着就是不回家……娘,有时候我就在想,爹干的这叫什么差事,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守着这条河这条船,咱家什么时候是个头……”
- 第二段独白出现在老田给妻子上坟。“好久没来看你了,不是不想来实在是走不开,你不怪我吧,咱儿子长大了。”表露了老田对妻子的思念愧疚、对诺言的坚守、以及对儿子能够继承摆渡的期待。短短一句话,浓缩了老田所有的情感,意味深长。
2 音乐和音效:清新的音乐与自然的场景相结合,令影片诗化的意境更加饱满
电影是视听技术的结合,不仅光影重要,其音乐效果会使观众从另一个角度体会电影的魅力。美国著名电影作曲家伯纳德·赫尔曼曾说说:荧幕上的音乐能够挖掘出并强化角色的内在性格,平淡的对话一经音乐的衬托便上升为诗意的境界。
①画外音乐:影片中采用的音乐多为画外音乐,所谓画外音乐就是画面并未提供出现音乐的根据,而是作曲家为了塑造人物性格、抒发人物内心情感或渲染环境气氛的需要而专门创作的音乐。
影片的画外音乐采用多种乐器演奏,尤以吉他独奏居多,风格清新。比如在影片开头,老田作为摆渡人艰苦的生活状态、待人的友善的性格特点、坚守义渡的信念在凄凉婉转的音乐衬托下,显得格外真实,直戳观众内心。
影片中画外音乐与电影画面紧密结合,以音画同步的方式来强化视觉内容,抒发影片情感,挖掘人物内心,使影片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②自然音效:音效是视听语言的另一种表现手段,增加真实感、刻画人物、渲染气氛,烘托气氛而需要的音响效果。
《我的渡口》在音效上多是采集的自然音,如:摇橹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船桨激起缓缓的流水声、树上鸟儿欢快的叫声等,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情调,体现自然的美,渲染了环境的气氛。清新的音乐与自然的场景相结合,令影片的诗化的意境更加饱满。
值得一提的是,《我的渡口》中的所有配乐均由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原平亲手谱写,并第14届平壤国际电影节一举斩获“最佳音乐”大奖。电影拍摄地建始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程华清在观影后点评,该片的音乐有“共鸣之美”。
04 结语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清先生曾这样评价《我的渡口》,“在一个犹如沈从文小说《边城》这样的地方,写一群普通的善良人一尘不染的生活与劳动,宁静,质朴,有暖意汩汩流出。”
影片中没有目不暇接的时尚元素,没有跌宕起伏的感官刺激,但导演石伟却巧妙运用视听语言为影片赋予张力的同时又饱含诗化的意蕴。从山的源远和水的流长中细细的讲述一个摆渡老人的感人故事。